作者 王艷平(連邦溫泉文化顧問,珠海科技學院特聘教授,日本千葉大學博士)
溫泉當然是熱源性質的,因為溫泉是熱的,如在冬春季節,也可以拓展到秋季,溫泉的熱源性是顯著的,一些人會利用溫泉取暖,溫泉地的家具廠也會用溫泉熱量烘干木材的,活給蔬菜大棚、花圃保溫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
但本文不只是在說溫泉的這個性質,而是說有關熱量的那個“源”性,而關于“冷”,可能就沒這個“源”性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是很少有說“冷源”這個詞的,但我們會經常說“熱源”。

3.完全相對導致靜態,那就是不發展
完全相對與對等的相對會導致靜態的平衡,或者一方打倒另一方,一方強大會碾壓對方。換言之,完全的相對根本不促進事物發展,不會帶來過程,所以本文倡導把一半的精力用于相對上,而把另一半的精力用在交替與差距上,即要發現矛盾雙方的不一樣并挖掘雙方的不一樣,要極大地發揮不一樣,敬畏于不一樣,這似乎關系到哲學問題,而至于懂不懂,都是處于探討之中。
4.太陽是最大的熱源,而冷是“泛冷”的
太陽在燃燒,那是太陽系里最大的一個熱源,那機理就如冬天里點著了屋里的爐子,爐子點著了當然也是個熱源。所以說熱呢是有“源”的,“熱”是來自于“熱源”的,太陽、爐子與暖氣等都是熱源,就如“水有水源”。
而冷呢,“冷”有源么,冬天里整個空氣都是涼的,天寒地凍的,宇宙也是冰涼的,宇宙里除了燃燒的恒星外,其他的莫大都是涼的,看來“冷”或真是沒有“源”的。冷是泛泛的,也是彌散的,熱量失去了,熱的變涼了,那也就涼了。故本文稱其為“泛冷”,以與“熱源”相對。
5.“冷”是怎么來的
若說“冷”沒有“源”,那么冷是怎么來的,可以有兩種解釋。一是宇宙原本就是冷的,可以達到-273℃;二是熱量散失掉了,因而也就冷了。因而可以再次強調“冷”是沒有來源的,那是因為熱量走了,或因為原本就是冷的。所以當這個星球一是有了熱源,二是有了大氣層可以保溫,才讓地球暖和了起來。
6.珍惜溫泉吧!
所以我們要珍惜熱源,保護熱源,因而熱愛溫泉,也保護溫泉。而關于“冷”,我們只能保溫,還不好說保護冷源。當范圍太大了,當范圍無限大,我們就很難將其圍起來,而保護源頭就相對可行。我們可以保護熱源,但不能保護寒冷,不能保護天氣,就是因為天太大了。

熱量是一種能量,所以保護溫泉就是確保熱能,而熱能是最普遍最有用的能量,而寒冷就“不是”能量了。所以“冷”與“熱”是不平等的,看似是矛盾雙方,而其實“熱”才是真正的推動力,而冷或可以帶來更多的物質形態,即“冷”讓物質凝固,那么“能量”與“物質”怎么能說是一回事呢。
8.“供暖”要早于“供冷”
溫暖與寒冷不一樣,就像冬天有供暖,而夏天在早就沒有供冷,以前會說哪涼快哪風涼就去哪兒,也就是人們先重視了取暖問題,以至于到了后來的現在,才會注意夏季的室內降溫問題,夏季供冷是后來才有的。總之,人類對冷暖的重視程度是不一樣的。
9.制冷是人工與科技的,熱源是“自然”的
回到干冰、速凍與空調的夏季供冷現象上,那是冷源嗎。至少那是后天才出現的“冷源”,也不是“純天然”的冷源,那是通過工業技術制造出來的,因而那是通過“熱”的反作用力得到的“冷”。
而若是把冬天的冰藏在地下,等到了夏天再用,就如過去的皇帝那樣,那確實是冷源了,但卻是“人力”的“時間搬運”的冷源,是人力挖地窖儲藏冰而在夏季成為冷源,這一點不同于大自然的太陽燃燒所帶來的當時的熱源。

大自然是泛冷的,宇宙是泛冷的,這是本文的一個結論。筆者認為有熱源而沒有冷源,而所謂的冷源,都是由熱變來的,或是由“泛冷”搬過來的,而“熱”不是冷變來的,“熱”是燃燒來的,也是保溫而維持的,即當有熱而不讓熱出去,那就熱了。
11.生命是“由泛冷到熱源”而出現的
當地球表面凝固凝結成殼子后,地球表面就是涼的,在那之前是一片巖漿火海。當地殼冷卻后,地表上是沒有生命的,而正是有了太陽的“燃燒”所帶來的熱輻射,即有了來自大自然的熱源,就如有了柴火或只是需要“點火”一下,再加上大氣層的保溫作用等,才讓地球上出現了生物。
所以我們要高看“熱源”,熱愛溫泉,指出溫泉的“熱源性”,而對“寒冷”,我們也是承認其價值的,但我們很少說“冷源”這個詞。宇宙原本或就是“泛冷”的,因而我們要感謝太陽,太陽的陽光是作為熱源來的,我們也感謝溫泉,據說地球上的生命最初就來自于溫泉。